喜看稻田千層浪,10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帶領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市農科所的專家來到龍巖新羅區雁石鎮廈中村優質水稻新品種“福香占”綠色栽培技術集成示范片開展“福香占”再生稻再生季產量驗收工作。新羅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勝,新羅區農業農村局及雁石鎮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
“福香占”再生稻再生季產量驗收現場。新羅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今年來,新羅區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圍繞“高謀劃、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有效落實惠農穩糧政策,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區糧播面積達11.86萬畝,預計總產5.1萬噸。其中,發展規模種糧45戶3300多畝;推廣水稻新品種“福香占”2800多畝。
會議現場。新羅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眼前所看到的‘福香占’水稻是今年的第二季,長勢非常好,豐收在望。”謝華安院士眺望著身前的水稻十分高興: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承載著的不僅是農人一年的寄托,更是中國人端好飯碗的生動寫照。
“福香占”水稻長勢好,豐收在望。新羅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福香占”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謝華安院士團隊選育的水稻新品種,2020年通過福建省審定。該品種豐產性好,稻米品質優,獲得第三屆全國優質稻米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今年來,新羅區根據實際,在雁石、適中等鎮建立“福香占”綠色栽培技術集成示范片,通過示范片的輻射帶動,擴大糧播面積,帶動全區再生稻生產發展。
惟有主動作為,方能迎來豐收。在新羅區雁石鎮廈中村開展種植以來,經歷了播種期的低溫陰雨天氣、幼穗分化期的洪澇災害等重重種植難關。為了將洪澇、干旱影響降到最低,新羅區“沖沖沖”的工作作風,多次組織農技人員加強栽培種植指導,深入田間地頭檢修、搶修提灌設施,協同農戶進行災后搶救工作,出實招、解難關,真抓實干提質保量,確保全區糧食安全的根基更堅實!今年7月頭季畝產達到了533.57公斤!
專家組在田間現場進行考察。新羅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當天,在聽取項目組工作匯報后,專家組在田間現場進行考察:示范片群體整齊、長勢均衡,田間無明顯病蟲害,結實率高,熟期轉色好?,F場隨機抽取3塊田機割0.3畝,經測產,平均干谷畝產412.18公斤!
“福香占”喜獲豐收。新羅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雁石鎮黨委、政府建議下我們村種植了‘福香占’水稻,雖然今年困難重重,但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依舊喜獲豐收,我們都非常開心。”廈中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袁濤濤說。
“福香占”上市以來,廣受消費者歡迎。新羅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福香占”作為優質大米,有著產量高、施肥少、耐儲存的特性,進倉二至三年,不加任何物理措施干涉,基本不陳化。“福香占”作為再生稻,經頭季后,60天多收一季,省去犁田、耙田、插秧等環節,生產效率較高。上市以來,廣受消費者歡迎。
豐收的景象讓人振奮。新羅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豐收的景象讓人振奮!‘福香占’經受住了前期水澇后期干旱的雙重考驗,再生季畝產突破400公斤,實踐證明了‘福香占’再生稻種植是一個非常值得推廣的耕作模式。”謝華安院士看到自己培育出來的水稻新品種再次喜獲豐收,信心十足地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最大的民生。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肩負擔當和歷史使命,希望能通過不斷地奮斗,讓糧食豐收,讓農民增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林旖旎 章辰汶)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