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一體部署,為新時代教育和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在廈臺灣教師紛紛表示,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做好兩岸交流的文章,以高質量教育培育高質量人才。
出生于臺灣屏東的傅崐成,從事海洋法學與海洋政策研究超過40年。2001年,他在廈門大學法學院牽頭建立了海洋法研究中心。傅崐成說,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術支撐,海洋高等教育在這方面責無旁貸。
廈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臺胞 傅崐成:整個關于海洋法律、海洋政策、海洋科學,相關的建設都在突飛猛進,這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在走向海洋大國,海洋強國發展路上的進步。
傅崐成表示,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教育的內容,讓他感觸最深的就是要“育新人,興文化”。他常鼓勵學生以實踐學法律,以行動學知識。
廈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臺胞 傅崐成:二十大報告里特別強調,要發展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才會,在德性方面有公德心,在智慧方面有專長,在勞動上有尊重和向往,在美學方面有一定的素養。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特聘講師 臺胞 林維斌:這個是內部的院落,這是建筑占地面積。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特聘講師林維斌正在點評學生們的作業,他結合廈門市集美大社的案例,講解城鄉規劃設計的要點。此前,他還帶著學生們進行了田野調查,挖掘社區的華僑文化。林維斌說,城鄉規劃要結合村情民情,教學活動要走出課堂,不止教會學生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特聘講師 臺胞 林維斌:二十大科技興國,教育興國的精神,對于我們高校教師而言,我們的任務更加重要,也需要有更多的挑戰精神,不單單是在專業領域上的貢獻,在立德樹人方面,也需要對學生帶來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林維斌出生于臺灣新北,2016年來到華僑大學任教,工作之余,他經常組織學生參與各項設計競賽,并致力于閩臺傳統鄉村聚落發展研究,他還積極參與兩岸教育交流活動,在林維斌看來,兩岸在經濟、文化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教育方面更應取長補短。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特聘講師 臺胞 林維斌:通過二十大的這個學習,我們這些臺灣的年輕教師,可以為國家人才培養,盡一份綿薄之力,教育要做好,民族才能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夢的實現不能落下臺灣】
二十大報告釋放出暖心溫度,展現了對兩岸同胞,特別是兩岸青年發展的重視,二十大報告作出戰略部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也讓臺胞們看到了確定而且可以為之奮斗的未來。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夢的實現不能落下臺灣,“臺灣人民抗日協會”理事長鄭建炘表示,二十大報告給他印像最深的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提法。中國共產黨決心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這也是所有臺灣同胞心向往之的。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更離不開兩岸同胞的不懈努力,在陸臺胞、華燦工場董事長李偉國表示,聆聽到二十大報告中對廣大年輕人的寄望,體會到大陸尤其重視包括臺灣青年在內的兩岸青年人的發展,這也為自己扎根大陸注入了信心,堅定了繼續投身兩岸青年交流事業的決心。
臺灣青年楊超閎表示,兩岸心靈契合方面,文化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在中華文化的沉淀與積累上面,有非常多的項目可以去發展,像是博物館、黃河文化、大運河,甚至每一代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都是可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方向。
《中國臺灣網》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也是臺灣同胞的前途所系和福祉所在。兩岸統一后,臺灣同胞發展空間將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也更有尊嚴,能夠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
來源:廈門廣電網